原標題:
生物安全立法受關注,專家建議設國家生物與科學倫理委
新京報訊(記者 王?。渡锇踩ā妨⒎▊涫荜P注。近日,中國綠發會向人大法工委提交相關建議,包括建立國家生物安全決策咨詢機制,設立國家生物與科學倫理委員會;嚴厲打擊網絡平臺生物資源非法交易,強化快遞物流運輸企業生物安全法律責任。
拓展閱讀:中國綠發會:《生物安全法》制定的10項建議 | 已正式報全國人大法工委
“生物資源的非法交易已由線下快速發展為網絡平臺交易,比如遺傳材料和生物信息數據的跨境非法交易與傳遞,導致我國特有種質資源受損或流失。”綠發會副秘書長馬勇告訴記者。
生物安全立法應樹立風險預防原則
風險防控原則在此次立法中被廣泛呼吁。綠發會建議確立風險預防、全過程控制、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基本原則。
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所長于文軒此前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生物安全法應遵循風險預防原則、謹慎發展原則和全過程管理原則。
馬勇解釋,風險預防原則作為《生物安全法》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是由生物安全問題的巨大風險性和后果的嚴重性決定的,甚至某些情況下,還可能對自然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
“此外,隨著大量生物技術的創新應用,目前的科學水平并不足以進行準確的預測和嚴密的防范。因此要通過制定有效的應對預防機制,將威脅生物安全的風險予以必要、有效控制?!?/p>
生物安全應立足于源頭風險防控,這就要求掌握足夠的數據信息,提早進行研判分析,制定對策措施。
綠發會建議《生物安全法》明確規定建立國家生物安全信息系統,整合各相關部委和地方數據監測信息,建設生物安全大數據監測信息平臺,實時進行生物安全隱患的監測、識別和排查,并形成直報體系,便于中央生物安全協調領導機構統一領導、協同聯動、有序高效指揮應對生物安全相關危機事件。
強化快遞物流運輸企業的法律責任
據了解,當前,生物資源的非法交易已由線下快速發展為網絡平臺交易,并呈規?;?、隱蔽化發展趨勢。
此次綠發會建議,嚴厲打擊網絡平臺生物資源非法交易,強化快遞物流運輸企業生物安全法律責任。
馬勇解釋,生物資源包括野生動物、野生植物、微生物等資源,在網絡平臺上非法交易日趨嚴重。有直接交易的如鳥類(禾花雀等),有暗語隱蔽交易的如象牙制品、犀牛角等。線上聯系好就安排快遞物流運輸。
“特別在邊境地區,只要你中意看上‘貨’,談妥付款,回家后‘貨’就送到家,根本不會隨身攜帶?!?/p>
此外,也存在遺傳材料和生物信息數據的跨境非法交易與傳遞,導致我國特有種質資源受損或流失的情形,對國家生物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有國外研究機構利用經費資助誘使國內學者攜帶生物遺傳資源出境。也有利用科研合作機會,在我國進行生物資源考察、采集與收集。”馬勇說。
記者注意到,生態環境部近期在回答媒體時曾透露了類似的情形:我國原產的獼猴桃、大豆、杜鵑花等重要生物遺傳資源因獲取、利用和惠益分享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而流失海外,近期又發生國外知名高校不當獲取和利用我國微生物資源案件,損害了國家利益。
馬勇告訴記者,遺傳資源惠譽共享是國際上關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原則和做法,雖然中國很早之前就參與了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生物安全議定書》,但國內沒有配套法律規范,無法落地。
此次綠發會建議《生物安全法》明確規定相關條款對網絡平臺生物資源非法交易進行嚴厲打擊。
同時,網絡非法交易完成后的運輸行為也亟待嚴格規范,尤其要嚴格防范涉及生物威脅、生物恐怖等經由快遞物流企業進行運輸投送,要建立嚴格的檢查監控措施,強化快遞物流運輸企業的法律責任,最大限度消除生物安全管理漏洞。
建議設國家生物與科學倫理委員會
為審慎利用生物資源,嚴格規范生物技術應用和發展,防范生物威脅,綠發會建議《生物安全法》明確建立國家生物安全決策咨詢機制,組織專家和有關方面開展對國家生物安全形勢的分析研判,推進國家生物安全的科學決策。國家建立生物安全決策咨詢專家庫。
此外,科學倫理的問題在《生物安全法》的立法過程中也得到了不少專家學者的呼應。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環境資源法經濟法中心主任杜群表示,對生物技術的禁區,應該有原則性的規定。對于新興的領域,科學家有探知未知世界的本能,但也應該遵循科學研究的倫理原則,負擔確保無害化的社會責任,不能把科學帶向無序,迷失在技術的迷宮中,將人類置于危險境地。
近年來,長春長生問題疫苗、基因編輯嬰兒、華大基因檢測等事件引起了不小的關注。官方層面,也不斷有強調“科學倫理”的聲音。
2018年11月29日深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公開信稱,科學倫理永遠是科學研究不容觸碰和挑戰的底線。2019年4月,中科院曾發布關于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恪守科研倫理的“提醒”。
不過實踐中,倫理規范存在監督難題。此次綠發會建議,《生物安全法》明確規定設立國家生物與科學倫理委員會,對涉及生物技術研究、開發、應用,實驗室生物安全,生物資源和人類遺傳資源的安全等進行科學和倫理評估,控制和消除生物技術濫用或謬用導致的科學倫理風險。
來源:新京報記者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