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第一牛牛,在线观看亚洲一区二区,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看另类

新聞資訊
收支信息
  • 收入總額:27103823.88元
  • 支出總額:23122739.73元
  • 愛心人次:2256次
放生亂象頻發,中央一號文件首提規范管理
2023/2/17 16:31:00 界面新聞界面新聞

【本文來源于界面新聞(www.jiemian.com@),轉載已獲得授權。】


近年來,盲目、無序放生事件在國內引發越來越多關注。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利益驅動之下,放生逐漸變味甚至形成了一條產業鏈。


企業微信截圖_16766227367309.png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記者 | 高佳

編輯 | 翟瑞民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首次明確指出,嚴厲打擊非法引入外來物種行為,實施重大危害入侵物種防控攻堅行動,加強“異寵”交易與放生規范管理。


近年來,盲目、無序放生事件在國內引發越來越多關注。就在2月14日,北京市水務局通報了一起向亮馬河放生不明生物行為。2月15日,北京市水務局再次回應稱,放生人員是為了給家人祈福,遂聽從朋友建議在河道內放生,放生種類為大螺、中螺、小蝦、泥鰍、螃蟹,朝陽區農業農村局執法人員對放生人員進行了批評教育,河道內的放生物種已清理完畢。


此前在2022年8月,有關多地發現入侵物種鱷雀鱔的新聞多次登上熱搜,江蘇泰州甚至出現小區水池內鱷雀鱔咬傷男童3根手指的傷人事件。國家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崗位專家研判后稱,“可以基本確定這些鱷雀鱔是人為放生的。”


放生原本是佛教的一種傳統,有通過放生體現人們的慈悲之心,來換取“福報”之說。中國綠發會秘書長周晉峰對界面新聞表示,“生態文明時代,我們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其中就包括充分尊重動物,保障它們在自身適宜的原生環境中生長和繁殖。但目前,很多放生行為沒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隨意性強,不考慮生態后果,最終也違背了放生的初衷。”


除了宗教放生以外,還有很多民間力量或者是個人行為的放生活動,有些放生規模大,所涉物種包括鳥、蛇、魚、蛙、龜等多種物種,因此其不規范放生行為所帶來生態破壞力可能更大。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利益驅動之下,放生逐漸變味甚至形成了一條產業鏈。


周晉峰稱,“這條產業鏈的一頭,是非法獵捕野生動物,另一頭是生態入侵所引發的生態安全隱患,其中也包括農業生產安全。”


在放生活動中常見的福壽螺,已被列為全球100種最具危險性的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也是農業農村部頒布的第一批重點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一個極端案例是,早在2012年,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一處村莊,放生者一次性放生1000多斤蛇,達數千條,一度在當地引發恐慌。


“比如外來物種入侵,其將帶來對本地物種生態空間的擠占、基因喪失,進而破壞本地固有的生物多樣性,威脅本地物種的生存。來源未知的放生物種,其所攜帶病菌也具有傳染性等一系列生態風險,可能導致病菌在野生動物或者水域中傳播、蔓延和擴散,給當地物種健康帶來威脅。”周晉峰解釋,“這些物種如果進入到人類生活區域,將大大增加人畜之間交叉傳播的風險和幾率。”


盲目、任性的放生行為,其實面臨法律上的風險。2023年2月3日,全國首例非法投放外來物種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由南京市環境資源法庭進行公開宣判。根據判決書,因放生入侵物種魚類12噸損害長蕩湖漁業資源,常州市女子徐某及魚販子劉某被罰款5.8萬元。


廣東君晉律師事務所律師鐘正侖告訴界面新聞,盲目放生的法律責任問題分為兩個層面。


第一層面是關于盲目放生不合法物種種類的法律責任。生物安全法第六十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準,不得擅自引進、釋放或者丟棄外來物種。”第八十一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未經批準,擅自引進外來物種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根據職責分工,沒收引進的外來物種,并處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的罰款。違反本法規定,未經批準,擅自釋放或者丟棄外來物種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根據職責分工,責令限期捕回、找回釋放或者丟棄的外來物種,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第八十二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造成人身、財產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在刑法第三百四十四條后增加一條:“違反國家規定,非法引進、釋放或者丟棄外來入侵物種,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此外,最新修訂并將于2023年5月1日生效的野生動物保護法第四十條也專門對“不得違法放生、丟棄從境外的野生動物物種”進行了補充規定。


除盲目放生外來物種之外,盲目選擇放生地也存在法律風險。


野生動物保護法第三十八條規定, “任何組織和個人將野生動物放生至野外環境,應當選擇適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當地物種,不得干擾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產,避免對生態系統造成危害。隨意放生野生動物,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或者危害生態系統的,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此外,鐘正侖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對人身侵權責任和環境侵權責任都有相應的法律規定。


界面新聞注意到,野生動物保護法還提出,“國務院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加強對放生野生動物活動的規范、引導。”


早在2016年5月,為減輕規模性宗教放生行為影響放生地生態環境,農業部辦公廳、國家宗教事務局辦公室曾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宗教界水生生物放生(增殖放流)活動的通知》,要求宗教團體放生時要遵守國家《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中的相關規定。


據科技日報2月3日報道,為規范社會放流(放生)活動,引導社會公眾購買合規來源的水生生物苗種并在指定地點開展放流(放生)活動,近期,農業農村部公布了首批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苗種供應基地和公眾定點放流(放生)場所。目前全國25個省(區、市)的200多個可供公眾放生(放流)場所信息已在網上公開。


周晉峰認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及“異寵”交易和放生亂象,標志著對“異寵”、外來物種以及放生行為監管的持續升級,“在此背景下,應該通過建立動物放生行為的長效管理機制和辦法,以及加大對隨意放生行為危害的宣傳力度,強化相關法律法規的普法宣傳,提升公眾的科學認知,使公眾自覺規范放生行為。”


周晉峰建議積極規范和引導普通公眾、志愿者、社會組織等依法放生、科學放生、理性放生。“這種規范和引導,有助于我國減少外來物種入侵所對正常農業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所造成的損害。從源頭上加強管控,也可以極大節約末端治理的人力、物力、財力,對生態環境的損害也是最小的。”周晉峰說。


來源:界面新聞

原文鏈接:https://m.jiemian.com/article/8921589.html